经文
林前11:23-29
我当日传给你们的,原是从主领受的,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,拿起饼来,祝谢了,就擘开,说:‘这是我的身体,为你们舍(有古卷:擘开)的。你们应当如此行,为的是记念我。’饭后,也照样拿起杯来,说:‘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。你们每逢喝的时候,要如此行,为的是记念我。’你们每逢吃这饼,喝这杯,是表明主的死,直等到他来。所以,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、喝主的杯,就是干犯主的身、主的血了。人应当自己省察,然后吃这饼、喝这杯。因为人吃喝,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,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。
慕道朋友,你们好,主内平安!欢迎来到海淀堂线上“基本要道”栏目。我们今天继续探讨认识圣礼——圣餐礼。什么是圣餐礼?设立与传承,圣餐所表明的意义,领受圣餐的条件,以及领受圣餐的态度。
圣餐礼即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,为我们的罪献上自己的生命。圣餐礼是基督与门徒同守逾越节晚餐时设立的。“他们吃的时候,耶稣拿起饼来,祝福,就擘开,递给门徒,说:‘你们拿着吃,这是我的身体。’又拿起杯来,祝谢了,递给他们,说:‘你们都喝这个,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,为多人流出来,使罪得赦。但我告诉你们:从今以后,我不再喝这葡萄汁,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。’”(太26:26-29)藉着这样的圣事,表明了在耶稣基督里面的恩典与救赎。基督使用无酵饼和葡萄汁作为他舍身流血的标记。
圣餐是主所设立,初期教会遵循主的吩咐,领受圣餐纪念主耶稣。这在圣经中有多处记载,比如:“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,且在家中擘饼,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”(徒2:46)。“七日的第一日,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,保罗因为要次日起行,就与他们讲论,直讲到半夜。”(徒20:7)直到如今教会依然遵循主的吩咐。
圣餐的意义:教会在举行圣餐礼时,通常会读这段经文——“我当日传给你们的,原是从主领受的,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,拿起饼来,祝谢了,就擘开,说:‘这是我的身体,为你们舍(有古卷:擘开)的。你们应当如此行,为的是记念我。’饭后,也照样拿起杯来,说:‘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。你们每逢喝的时候,要如此行,为的是记念我。’你们每逢吃这饼,喝这杯,是表明主的死,直等到他来。所以,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、喝主的杯,就是干犯主的身、主的血了。人应当自己省察,然后吃这饼、喝这杯。因为人吃喝,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,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”(林前11:23-29)。
通过以上经文来看圣餐的意义:
表明是主的身体和宝血:他们吃的时候,耶稣拿起饼来,祝福,就擘开,递给门徒,说:‘你们拿着吃,这是我的身体。’又拿起杯来,祝谢了,递给他们,说:‘你们都喝这个,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,为多人流出来,使罪得赦。(太26:26-28)。
纪念耶稣所立的新约:林前11:25 饭后,也照样拿起杯来,说:“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。你们每逢喝的时候,要如此行,为的是记念我”。就是纪念主耶稣的死,当我们想到主为我们舍身流血的大爱,让基督的爱激励我们。“你们每逢吃这饼,喝这杯,是表明主的死,直等到他来”(林前11:26)。
表明与基督联合: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,我也常在他里面(约6:56)。守圣餐吃饼和葡萄汁预表与基督有份。耶稣是葡萄树,我们是枝子离了主我们不能作什么。
表明在基督里的合一:我们所祝福的杯,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?我们所擘开的饼,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?我们虽多,仍是一个饼、一个身体,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(林前10:16-17)。我们无论是哪里的弟兄姊妹,甚至是全世界各教会的弟兄姊妹。我们都是同吃一个饼,一个杯。因为主的身体只有一个,我们都在这身体上互作肢体,在主里彼此团契,遵守神的教导。
坚固我们对基督再来的盼望:但我告诉你们:从今以后,我不再喝这葡萄汁,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。(太26:29)圣餐提醒我们主耶稣还会再来,带给我们盼望和力量在当下的生活中遵行主的吩咐,耐心等候他的应许。
守圣餐的态度:
要常守圣餐:恒心遵守主的吩咐和使徒的教训,纪念主的牺牲。徒2:42
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,彼此交接、擘饼、祈祷。
要以谦卑恭敬的心领受:林前11:27
所以,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、喝主的杯,就是干犯主的身、主的血了。
要省察自己:林前11:28
人应当自己省察,然后吃这饼、喝这杯。
由此可见,如若基督徒不以恰当、相称的态度守圣餐,省察自己是否得罪神和人的地方,难免得罪神。不恰当守圣餐的人,漠视仪式所象征的牺牲和代赎,羞辱了耶稣的舍身流血,难免被神定罪。所以,我们在守圣餐礼时,要常守圣餐,要以谦卑恭敬的心领受,还要省察自己。
慕道朋友,谈到这里,你是否心中在想什么样的人可以领受圣餐呢?在教会的传统中,相信耶稣基督重生悔改并且领受过洗礼的人就可以领受圣餐了。
好的,慕道朋友,关于圣餐礼我们今天就探讨到这里,我们下期再见。
京ICP备15024482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338号
Copyright © 2021-2025 北京市基督教会海淀堂